纸书E化:热情已被点燃
在当当网刚宣布电子书平台2011年12月上线的同时,京东也透露今年年初开通电子书平台;当当承诺电子书上线将达5万种,京东则号称品种要达到8万种。
而这一次抢滩电子书,京东商城副总裁石涛却认为是“英雄所见略同”,他甚至期盼友商的积极,“当三大图书销售平台都决定把优秀的纸书转化为电子书,提供给消费者付费下载时,我觉得电子书市场开始进入成熟期了”。
2010年被称为中国电子书元年,但两年来,这个市场仅仅繁盛在原创文学:一方面海量的原创文学不能满足人们多元化阅读需求,另一方面,大量优秀纸书没有转化成电子书。纸书E化不受重视、被盗版困扰、找不到赢利模式。
亚马逊Kindle的销售神话点燃了国内商家的热情,让人们看到了纸书E化的曙光。
中国能不能移植美国的成功?中国的问题永远都有“中国特色”:硬件方面,Kindle能独霸天下,中国手持阅读设备层出不穷;消费理念方面,美国版权保护密不透风,中国读者享用“免费午餐”习惯由来已久……
因此,前途光明,可道路曲折。
采访中,石涛一直把竞争对手称作“友商”,不想将此看做是商人的惺惺作态,因为在市场的培育期,既竞争又合作的多赢尤为重要。
文人出身,在出版行业浸淫多年,谈起出版社,石涛情感深厚,在他看来,内容提供商与他们的关系唇齿相依。
对于消费者,石涛一而再、再而三地提到阅读体验,他认为这是消费者最为看重的。对京东商城电子书上线的时间表、品种几何等问题,石涛三缄其口,只是告诉记者,“我们的客户端正在做推送前的测试”,“不能让消费者在支付、下载方面出现问题,尤其是畅销书集中下载时,尽量避免系统瘫痪”。
《中国科学报》:Kindle成就了亚马逊电子书的成功,当当网也计划在今年4月推出阅读器,京东为什么明确表示不涉足硬件?
石涛:中国的市场和美国不太一样。美国人通过手机和PC端只获取资讯,一般不进行书籍阅读。亚马逊推出Kindle,既是迫不得已,也是歪打正着。但中国消费者用各种各样的方式在阅读:手机、PC、Pad,盛大、汉王也都在做阅读器。
京东怎么办?选择做一款硬件吗?显然我们不擅长。
看清中国市场后,我们给了自己的定位是做内容的分销平台。上游承接出版社和作者,获得授权,把内容放在服务器上;下游则是广大的消费人群。
我们做阅读软件研发,把阅读软件或者推送或者内置到消费者的阅读器上,无论什么设备,PC、手机、Pad、阅读器,消费者都可以登录到京东商城的数字商城下载电子书。
相较于硬件,我们更关注软件,我们把消费者体验放在首位,这个阅读软件应该会让读者赏心悦目。
《中国科学报》:亚马逊说,“出版过程中真正必要的角色只有作者和读者”,并越界要当出版商。这是京东以后的发展方向吗?
石涛:纸书E化过程中,越过出版社直接签作者,不是良性的做法。现在呈现的纸书是一个优质产品,是被加工过的,有大量附加值:挖掘作者、整理稿件、修改编辑排版,应该尊重出版社的劳动,不能认为纸书E化只是一个授权的事情。
我不同意亚马逊的说法,我们也不想让出版社从产业链中消失。电商不可能成为一个超级的出版商。电子书时代出版商就算不做发行和印制,也要继续做挖掘作者、编辑加工的工作。把这些环节都干掉了,阅读的质量只会越来越低。
我们不是出版社的敌人,而是跟他们一起创造共赢的人。
现今出版社有两大工作要做:一是授权,一是把内容转换成可供阅读的格式。我们现在总是接受一堆Txt、Word文件,我们在替出版社做制作加工工作。
《中国科学报》:中国的读者习惯了免费,这会成为电子书推行的障碍吗?另外,京东有什么样的举措来反盗版?
石涛:过去没有人下载彩铃,现在移动每年在彩铃方面的收入是300多亿元。消费习惯是慢慢形成的。
消费者现在习惯于免费,是因为过去市场监管不力,大量盗版商存在,粗制滥造的产品充斥市场,消费者只能被迫接受,他们想读好东西也找不到。随着新《著作权法》的出台,会有很多反盗版的新规定,这个市场也会越来越干净。
关于电子书反盗版,京东的做法是一书一加密,绑定设备。每个设备都有识别号,我们系统识别以后,将账户和设备绑定,支付成功后,发送一个密钥,用密钥才可以下载我们的产品。
《中国科学报》:京东首批亮相的品种会有多少?
石涛:但我们知道消费者第一看重的是品种量,保证品种量才能保证后续的强劲增长。
未来几年,我们会持续努力把所有可以授权的作品都放在我们的服务器上。亚马逊的Kindle可售的品种已经超过一百万了,我们的理想就是把从中国,或者从华夏文明诞生以来的书籍都装到京东的数字商城当中,应该是千万级的品种数。
这个愿景有点远,但至少5年之内,几百万品种是必须有的,据版本数字图书馆的数据, 1949年以来,中国出版物超过300万种,这应该?难。到那时候,消费者想要自己拥有一个有规模的图书馆,花几千块钱就可以实现了。
发布时间:2012-01-10浏览量:4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