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社的数字化难以复制
现在数字出版到底谁家最挣钱?或许有人会说是中国移动阅读基地,也有人说盛大文学。事实上,真正在数字出版领域闷声挣大钱的机构不少,只不过他们相对低调,而且也不在大众阅读的范围之内,所以显得不如前面两家那么光鲜。一些专业性较强的出版机构,日子过得可是相当的滋润。
去年下半年,国内某家专业社的数字出版负责人表示,该社一年的数字出版产品回款能达到千万级别,但社里在这块的人员也不过十来个人。对于处于发展初期、前景不明的数字出版产业和从业人员而言,这是个非常鼓舞人心的消息。只是,专业社的这种数字化成功之路,作为一种动力还行,要想从中取经、模仿乃至复制,则行不通。
首先,在内容上专业社的数字化之路设定了很高的门槛。这些内容,一要有专业的人员,二要有专业的沉淀,三还得有专业的资质。这基本上就已经屏蔽掉了市场上绝大多数的出版机构。而且,在专业细分领域,读者群对出版机构的品牌认知度、对内容的要求都是很高的,这种权威性、专业性,必须要时间来沉淀。因此,要想在专业数字出版领域有所突破,只有两种可能,要么是专业出版社,要么从这些专业出版社购买内容。
其次,在渠道上专业社的数字出版产品和纸质出版物没有太大的区别,系统渠道、机构渠道都牢牢把控在专业社自己手里,尤其是系统渠道,别人很难插上一脚。这些渠道,即便明知是挣钱的大户,但对于普通数字出版机构也只能是可望而不可及的。
再次,在数字出版的形式上,专业社选择的模式和大众阅读的数字出版模式也有很大的不同。目前国内大多专业社在数字出版的发展中,最后呈现给读者的都是基于数据库开发的产品。而数据库,则是这些专业社多年来的沉淀和老本,可以说,这才是他们最核心的价值。此外,相比大众阅读领域的数字出版产品,专业社的数字出版产品更接近于我们通常所说的“刚需”。专业研究人员对这些内容产品的需求,是出于自己工作的需求,是必不可少的。因此,这些数字出版产品虽然定价不低,市场需求却一直都有。但大众阅读领域的数字出版产品,至少目前还不能让读者“欲罢不能”。专业社的数字出版之路,与大众阅读的数字化之路,截然不同。一个是针对专业读者或机构,一个是针对普通大众消费群。如果非要从专业社的数字出版中找出一些可以借鉴的东西,那只有两样:做好内容、厚积薄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