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出版时代编辑的新“担当”
我们无法拒绝数字出版时代的到来。数字化浪潮像随风潜入夜的春雨,既滋润了我们传统的纸质出版,让我们心生欣喜,也让我们满身湿漉,一脸尴尬,如何做,怎么做?向什么方向做?我们可以对数字出版前景激扬文字、感慨万千,但当我们教材编辑面对一本本教材的书稿,面对教师对数字化教材殷切的呼唤,作为一个编辑,一名教材出版的编辑,是否想到过自己的“担当”?
教材作为一种教育出版产品,与数字技术的结合有一种天然的便利和自然。相比其他出版领域,教育出版尤其是教材针对的读者群正是互联网与数字技术使用群体中比例最大的青少年群体,教材数字出版有着庞大的受众,受到普遍的认可。对于出版企业而言,这无疑是一块巨大而诱人的蛋糕。
目前,教材出版的数字化受到学校师生的认可和欢迎,尤其是近年来在信息化浪潮的推动下,各级各类学校的教学模式已与数字化紧密地结合起来,教师基于自身的教学要求期盼教材从以前单纯的纸质出版转向数字出版,这样才能与新的教学方式很好地结合起来,方便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在新技术的引领下,教材数字化出版正在成为出版改革和教材创新中一道亮丽的风景。
国外大型出版集团在教材数字化出版方面起步早,发展快,并形成了相对成熟的数字出版商业模式。例如,培生教育出版集团2009年推出的数学数字化教材,在美国占据46%的市场份额。
反观国内,教材数字化出版的呼声已久,但对于大部分出版社而言,基于出版社的规模、教材出版的结构、对数字出版的认识等主客观因素,还没有完成甚至启动教材数字化出版要求的基础设施建设、业务流程的改造。同时,我们也能看到占据国内教材半壁江山的高等教育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外研社等,在教材数字出版领域迈出了可喜的一步。但从教材数字出版的深度与广度而言,我国与国外发达国家还存在较大的差距。
加快从传统出版向现代出版的转型已成为出版界的共识,作为现代出版重要特征之一的数字化出版也日益凸显其重要性,其规模和产值正在挑战传统的纸质出版。教材的纸质出版已感受到数字出版所带来的强烈冲击。
蓬勃兴起的教材数字出版呈现以下特点:发展不均衡,几家出版社独领风骚;更多出版社还在思考、探索;政府主导数字出版的宏观政策、产业规划,但缺乏微观针对性、实操性的指导;受制于体制、机制等因素,数字出版市场规模不够大,未形成成熟的商业模式。
以数字化的视野来审视目前的编辑工作,策划、论证、组稿、编校、发行、售后服务,这个流程中,哪个环节能融进数字的资源,如何融进数字化内容?对此,我们有过思考也有过困惑:数字化正在改变着传统的编辑工作,改变着编辑工作的流程、编辑的知识结构、编辑的工作方式。编辑是出版社的中坚力量,是出版社业务的核心部分,其视野、能力、经验等既决定了其自身的境界和视野,同时也决定了出版社在数字化变革中的定位与发展。
作为一名教材编辑,在数字出版中做到游刃有余、得心应手,需要有开阔的视野、完备的知识结构、能力储备和自我学习能力。除此之外,还要有“新担当”。
具体而言,编辑的“新担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顺应潮流,从单纯出版平台向资源整合平台转变。传统出版企业,过去在很大程度上只是作为一个出版平台而存在。这种定位,在数字出版时代已经被彻底颠覆了,出版企业必须成为资源整合的平台,从数字资源的策划、组织到整合,编辑必须全程参与、深度介入。
2.工作重心前移,工作流程环节前移。在数字出版的链条中,出版企业只是作为内容资源的提供商,一些IT公司、互联网企业、电信企业或硬件厂商将成为产业链中的重要一环,编辑无法全程跟进,其重点就是资源的整合,因此,编辑的工作重心随着产业链的变化,应向前转移,深入资源的一线,把工作做精、做实。
3.知识结构的转型和复合能力的提升。数字出版不同于纸质出版,从形式上看是集图文、声像、动画于一体的多媒体;从内容上看,是容量超大、更换较快的资源库。传统出版数字化是出版企业进入数字出版领域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因此,编辑必须适应这种变化,在原有单一学科背景的基础上,实现知识结构的转型。在能力上,对编辑的整体筹划和领导、组织能力要求更高,编辑必须提高自己的复合能力,才能在数字出版上有所担当。
4.不断学习前沿性知识,培养自我学习能力。作为编辑,面对新生事物,要未雨绸缪,学习数字出版的相关前沿性知识,认识和理解数字出版的方向,让自己的能力发展和工作准备与数字出版发展趋势相吻合,为出版企业数字化出版作出自己的贡献。
在数字出版的大潮中,出版企业作为数字出版的重要载体,必须提前进行观念、组织结构、发展战略等方面的转型、作好各方面充分准备,为编辑工作的“新担当”提供必要的支持。
出版社应充分认识到数字出版对出版社的工作流程的影响是根本性、全方位的,并根据这种数字出版的变化和要求,打造适应数字出版的新编辑队伍,同时在编辑队伍中提倡“新担当”的风气,上下同心,一致攻坚。
面对数字出版的美好前景,我们可以憧憬,可以畅想,更应该脚踏实地,感受真实的需求,用创造性的工作迎接数字化出版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