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强做响 同心多元
——凤凰集团暨凤凰传媒董事长陈海燕
答《出版参考》记者问
□本刊记者 王化兵
《出版参考》: 2012年已经过半,凤凰集团今年着力做的几件事情进展如何?
陈海燕:进展比较顺利。
第一件事情,继续深化改革。不是完成转企就成功了,那只是第一步,只是基础。体制机制创新仍然是一项非常艰巨的任务,现在做得还远远不够,要真正实现公司化改造,目的不仅是变成企业,而且是变成现代企业,具有现代公司治理结构的文化企业。这是我们正在做的,我们的构想已向省里做了汇报,得到了支持。
第二件事情,技术升级。形成电子图书、电子读物的板块,是数字化的第一个尝试;第二个尝试是数据库建设;第三,加强内容投送平台、互动平台建设;第四,组建新的文化公司。为了加快数字化进程,我们选择三条路径:一、组建自己团队,培养自己的技术人员。二、收购团队,自己培养摸索周期比较长,选择在某些领域崭露头角的,有领军人物的优秀团队整体并购;三、深度合作。与新媒体、IT行业、高新技术的企业进行战略合作。三种方式相结合,加快数字化转型,希望到十二五末基本完成转型。
第三件事情,是扩大文化影响力。文化企业不仅要看经济规模、经济实力,非常重要的指标是看文化影响力,我们对现阶段文化影响力还不满意,还要进一步扩张在国内与国际上的文化影响力。我们的口号是做强做响。强比大更重要,凤凰集团现在具备一定规模,就不提大了。在国内要强,现在跟国际出版巨头相比,要比他们强,路还很漫长。我们会从实际出发,持续努力,但是要响,文化影响力要出去,所以我们的目标是要做强做响。
第四件事情,是着力打造文化产业生态圈。我们多年持续努力已形成较为完整的文化产业链,并且尽可能地把产业链做得更长、更粗,在此基础上把我们的发展理念进一步提升。文化产业生态圈包括文化创意、文化产品生产、文化产品流通交易、文化物流、文化中介、文化科研、文化地产和文化金融。虽然有些不在出版产业链上,但是具有相关性,可以使核心业务在肥沃的生态圈的土壤里蓬勃生长。营造产业生态圈,是我们努力的方向。出版生产是小资本运作,出版物是小商品,但出版产业一定要有金融思维,要涉足金融领域。我们考虑问题不是就出版而想出版,要想有利于出版发展的一些战略资源。过去我们做了一些金融股权投资,这不是我们的目的,目的是做我们自己能够控制的文化金融企业,更有力地支持文化产业的发展。
这就是凤凰集团正在做的事情,也是我们的发展思路。
《出版参考》:您如何看待挺拔主业与多元化战略?
陈海燕:关于多元化,我一直强调这样的看法:集团型文化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多元化是必然趋势。世界上大的文化集团企业无一例外都是多元化的。不应该限制多元化,规定企业必须做什么是计划经济思维,资源应该是流动的生产要素,就是依照价值规律,依照市场规则流动,没有必要限制。弱势出版企业可以通过多元化放弃出版主业,为什么一定要坚持呢?有什么理由规定所有出版企业一定要坚持主业,突出主业,力挺主业呢?主业上有优势的企业一定不会愿意放弃主业,凤凰集团就永远不会放弃主业,一定把主业作为核心业务,因为有优势。如果企业的主营业务没有优势,干吗还要坚持呢,这样反而会使整个出版产业的质量下降,造成无序竞争。
一个单体出版社可以只做出版,但是一个有规模的出版集团就出版论出版,是发展不起来的,要有宏观思维,要系统地思考战略布局。
我们有整体思维,对出版主业投入力度很大,比如重大出版工程,跟兄弟出版集团相比是不逊色的,也可能我们投入更大。重点图书我们有十大出版工程,每一个工程都需要持续多年的投资,组织大规模的人员参与原创,如两个文化传承工程,每个都要组织一百多位专家参与,没有五年八年是很难完成的。还有多项复合出版工程。正是以出版为核心业态的多元发展,使主营业务发展得更快,如果没有多元化,主营业务可能会受到制约。
《出版参考》:按照您的观点,如果出版企业很小,是不是就可以选择放弃主业?
陈海燕:这种说法不对,出版企业可以是小而专或者是小而强,关键在于有没有优势。现在出版社是企业了,如果有优势肯定会继续发扬优势,就不会放弃主业。如果没有优势你非要求他坚守主业,他就会搅乱局面,造成无序竞争、恶性竞争,如能让他退出,整个出版产业的质量才会更好。有优势的保留下来,没有优势和竞争力的退出,资源得到转移,在新的领域另谋生路不失为合理的发展方式。
既然出版社由事业单位转为企业,就应该适应市场经济体制,转变思维,转变观念。按照市场规则来办事,生产要素要流动,不流动就干脆别转企。我认为以后一个大的趋势是管理的方式一定要转变,不转变就可能把已经转成企业的出版单位再管回到事业单位,变成企业单位事业化管理,还不如转企之前的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更有效率。
《出版参考》:出版集团在多元化的过程中,会觉得哪个板块的利润率比较高,就把更多的资金投向那个板块,而没有把资金投入到出版业这块,这样会不会削弱出版集团的专业化运作?没有成为巨人反而虚胖。
陈海燕:如果现在担心出版集团不把资金投入到出版业,那么鼓励大量的出版企业上市融资做什么?出版业本身消化不了大资本,上市之后拿那么多钱怎么安排。出版人都知道,投入一千万就是一个出版工程,要聚集好多人做好多年。大型出版工程投入两千万要聚集几百位专家花十年八年才能做出来。出版就是这个特性,一定要认识出版物是小商品,是低值商品,出版本身不需要大资本,也很难消化大资本,这个书业的规律一定要懂。
好多企业是没有上市动力的,不上市也无可厚非,只做主业不做别的,这种选择不应该受到指责,应允许只做主业的出版集团的存在。另外一些集团选择多元发展也是可以的;甚至一些集团选择不做主业了,投入到其他行业了也是可以的。也就是说转企以后企业应有更大自主权。上级主管部门对于文化导向,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必须管。假定目前有一百个出版企业不坚守主业了,难道中国人就没有书读了吗?事实不是这样的,也许整个市场的秩序会更好,同质竞争、无序竞争会得到缓解。上级主管部门不必担心一些出版企业不做主业了,整个出版业的能力会下降。其实,出版单位市场化之后只要有需求在,就不用担心没有供给。只要有需求,出版企业一定会满足需求,因为有利益在。
《出版参考》:凤凰集团在机制创新层面,有哪些举措?
陈海燕:在体制机制的创新上,凤凰集团的新举措是开始推行CEO制,基本原则已经确立。比如凤凰传媒上市公司已经明确要求,高管层要向分管副总负责,分管副总向总经理负责,总经理代表经营班子向董事会负责。但是出版行业长期以来没有实行CEO制,是党委领导下的集体分工负责制,这种低效率的决策机制是事业体制的遗产。
集团在不断发展,急缺的是创新型、复合型人才。集团重视人才队伍建设,除每年内部竞聘外,在网上发布招聘信息公开招聘,聘请职业经理人,通过猎头公司挖掘人才,采取灵活的薪酬制度,比如对有些专门人才采用协议工资制,或用个人持股的方式留住人才。凤凰集团的高管团队压力很大,每年都由董事长代表集团总部向各个企业责任人下达任务书,任务书就是作战命令,指标是必须完成的。指标体系分两个层级,一部分是基础指标,一部分是奋斗指标,基础指标完不成要受罚,奋斗目标完成可获额外奖励。可喜的是,每年的奋斗指标都是超额完成的,所以才有凤凰的快速发展。
人的潜力是无限的,企业要发展就必须转换思维,要靠加强管理和技术改造升级,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来促发展。还有就是兼并扩张,这一方式不仅适合于大的出版集团,也适合于中小出版社。
我们的目标是打造创新型文化领军企业。为了实现目标,集团提出:学习型企业、思想型团队、研究型领导。集团的领导班子成员人人都要承担课题,做研究,最后要拿出成果。要求高管层勤于思考,并且鼓励他们发表文章,这样推动整个文化企业建设成为学习型企业。文化企业是创新型企业,一定要不断补充新思想,不断地学习。
《出版参考》:您认为,为了促进出版业的发展,还应该出台哪些扶持政策?
陈海燕:转企改制之后,国家给予了一定的政策优惠,例如在一段时间内免征所得税,出版界欢欣鼓舞。如果中国出版业不是多年来承担沉重的税赋,那一定会比现在强大得多。现在税赋大大减轻了,但负担还是比一些发达国家重。要扶持文化产业,税费为什么不能一减到底呢?所以我呼吁国家给予更大的支持,给出版业、图书批发零售业以零税费的待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