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快跑》是一本朴素而轻盈的书。在这个时代做到这一点是不容易的,我欣赏彭学军作为一个作家的艺术坚守,她对内心的那一份宁静和纯粹的呵护。毫不夸张地说在读最初的几章时,我就被其中的文字和故事吸引,有时候就是这样,你不用看很多,就那么几行,几章——好的小说都是活的水,哗啦啦地在你的四周溅无数水花来,那些水花是有生命的,它们会淋湿你的心灵,会在你周围长出雾来罩住你,让你兴奋、沉湎、喜悦或者惆怅。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孩子,快跑》的故事题材是有些独特的,这些生活在基层体校里的孩子们刚刚步入青春期,他们有着体育特长,男孩女孩们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体校”里一起成长着,于是他们有了和同龄人不太一样生活轨迹和人生目标,他们的日常生活和学习,他们的谈话主题、他们向往的人和事物,他们之间的竞争、攀比以及友谊和仇视,也都基本围绕着运动训练和体育比赛展开——这自然是和和别的中学的孩子是有些不同,甚至是情感的表达方式上,而也正因为这样的特别,他们的青春就有了一种别样的色彩和光芒:那是一种近乎封闭状态中的绽放,是压抑和消耗过后的萌动与爆发,也是一种身体发育和精神发育中的挣扎和较量——作家彭学军用一种朴素的白描的手法,将这一切化为故事娓娓道来,叙述中有一种从容的委婉,自由而淡雅,那是从故事的根部自然散发出的文字清香,就像她文章中所描述的:“有着体贴入微的温暖,还有一丝丝的青草味、一丝丝的土腥味、一丝丝的水草味和浓浓的花的芬芳。”
据我所知这段体校生活和彭学军少女时的一段真实生活经历非常接近,这让她的叙述中更平添了很多贴心贴己的细节,和一种轻盈的气质,那些青春期女孩们之间细微的生理心理变化、她们的喜悦和忧伤,她们的温情和芥蒂,她们对待异性的态度和情愫都非常准确到位,信手拈来。一种絮语式的少女独白和生活记录,没有什么浓烈的词汇,却让你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感染和浸染,就仿佛花香,是小说中一开头就写到的桂花树,“这里最多的就是桂花树,这样的季节无论走到哪,都有一缕沁人的馨香在四周荡漾。有时从树下走过,风会将几粒极为袖珍的花儿洒落在头发上,这样,一整天,头发上都会飘逸着如烟似岚的香味。”可以说这样的香味伴随了整个小说,让整个小说散发出的特有的温馨的少女气息。
尽管如此我并不觉得写作的最高境界就是写自己曾经的生活。更重要的是作家从自身经历中获得了一种灵感和悟,很好的超越了生活与经验的局限,于是也就获得了一种超越时代的美感——小说中特别将时间背景的弱化,看似和现在的校园和孩子有一定的距离,但我想说的正是这些遥远营造了小说的基调氛围,也让小说呈现出和当下多数所谓校园小说迥异的特质——舒缓、宁静,在贫瘠中获得的优雅和仁爱,那是经过创作者在阅历和写作历练后的沉淀与结晶,不同于当下校园小说的时尚和喧哗,呈现出那相对的贫困岁月和环境中闪现的人性的瑰丽和美。
如果说一种少女的气息让整个小说有一种独特韵味,那么力量就是小说的灵魂所在。《孩子快跑》中我更看重的是这力量所包含的宽容和人性的高度:无论是食堂师傅吃馒头事件,还是袁晓莉在运动会上“不经意”的偷窃,以及郭教练和他那古董“怀表”,还有作为小说高潮的猫的冲刺,丁华强的五千米悲壮之跑,甚至包括对女孩猫具有“性启蒙”含义的12号篮球队员,他们都是本书力量的所在。他们是生动的人,是生动的生活汇合成的力量,这种种力量让一个孩子和一群孩子的“跑”成为了一种真正的寓意和象征,一种贫困中的、“劳其筋骨”的人生的“跑道”在展开和延伸成为一种长大成人的仪式——这里的每个孩子都终会明白,这个成年仪式中的压力和艰辛是多么重要的人生馈赠,在这个漫长的艰难的战胜自我和他人的过程中,宽容又使得我们的生命有了多么广阔美好的意义!于是“孩子快跑”便不再是一句话,一行字,一个叮嘱和鞭策,它是一种生命的升华,也是一种活生生的力量——那是具有双重的意义的获得和赐予的力量,也正是在这样双重的力量中,小说中的男孩女孩们获得了成长的涅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