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曲丛刊》,任中敏编著,曹明升点校,凤凰出版社2013年4月第一版,148.00元
人们在谈到中国古典诗歌时,往往标举“唐诗、宋词、元曲”,作为广义诗歌之一种的元曲实际上指的是散曲;而传统的“元曲”概念则既包括散曲,也包括戏曲。元杂剧属于戏剧,自宜另行安置。从历史上看,人们比较重视元杂剧,而元以及后来之散曲的整理和研究则大为落后。这种情况一直到任讷(字中敏,后改署二北、半塘,1897~1991)先生的《散曲丛刊》(中华书局1931年版)出来以后,才发生根本的变化。
这部丛刊凡十五种,可为两大部分:前十二种是作品集:《阳春白雪》(元·杨朝英编选)、《乐府群玉》(元·胡存善编选)、《东篱乐府》(元·马致远撰)、《梦符散曲》(元·乔吉撰)、《小山乐府》(元·张可久撰)、《酸甜乐府》(元·贯云石、徐再思撰)、《沜东乐府》(明·康海撰)、《王西楼先生乐府》(明·王磐撰)、《唾窗绒》(明·沈仕撰)、《海浮山堂词稿》(明·冯惟敏撰)、《秋水庵花影集》(明·施绍莘撰)、《清人散曲选刊》(朱彝尊等撰)。这些总集和专集里包含了由元到清的大批散曲,内容非常丰富。《丛刊》的后三种是任先生自己的著作:《〈作词十法〉疏证》、《散曲概论》、《曲谐》,其中最重要的是《散曲概论》,此书分十章详论散曲的艺术形式、精神格调和历史发展,一举奠定了现代散曲学的基础。《疏证》是对元朝人周德清《中原音韵》中《作词十法》的详细注释和解说,这里所说的“词”实指曲,且多为散曲立言。《曲谐》是一部曲话,内容五花八门,读来多有趣味。
有了这样一部包括十五本书的《丛刊》,研究起散曲来就方便得多了;但这部中华版《散曲概论》问世于七十多年前,一直没有再印过(据说台湾有过一个影印本,未见),很不容易找到;可喜的是最近有了新版,此版为全书细致地加上了标点符号,核对了全部文字特别是其中的引文并作出了校记,订正了原版中的错字。经过一番周密的整理,任老这部成名之作显得更加准确、清晰、易读。这是一部很好的书。
整理近贤的著述,这样已经尽到了责任;但似乎也还有可以进一步提高的地方,例如其一,《丛刊》中的《曲谐》,因为是采用传统的笔记体写成的,各条的顺序非常自由,为便于读者掌握,任先生在卷首按主题另编了一份目录,将全书内容分为十个部分:曲选、元曲、明曲、清曲、剧曲、小曲、考据、议论、类纂、杂俎,每类下列出有关细目,并注明该条的卷数页数;现在因为重新排版,那些页数自然全不对了,于是本书在有关细目下只存卷数,删去页码。这当然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但如果能够重新标出该条在新版中的页码,则更便于读者按此新码找到该条;建议在再版时补出这样的新页码,以存任老当年的良法美意。
其二,《丛刊》因为成书甚早,其中辑录作品的部分或有可以增删修正的地方,例如第三种的马致远《东篱乐府》,共收小令104首,套数17支,残套5支;后来隋书森先生编《全元散曲》(中华书局1964年版),增补小令11首,套数2支,又考出套数《锦上花》(“展放愁眉”)非马致远作,复将任辑本中2套归入残套;而此后又有新材料的发现,套数进一步有所增加,残套则略减少,计得小令115首、套数22支、残套4支(详见邓长风点校《东篱乐府》,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这些后来的进展虽然未必即为定论,但颇足为《丛刊》本《东篱乐府》之诤臣。其他十一种作品集是否也有类似的情况?不妨也调查研究一番。如今整理《丛刊》,固然可以不管后来的事情,而如果能将新的进展有选择地纳入点校本的注释或前言,则尤为锦上添花的盛事,可以增加新版的学术含量,更便于读者学习参考。